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靖海侯施琅爲何要投靠清朝平定臺灣,其後代結局如何?

施琅的歷史形象非常複雜,一般來講他是平定臺灣,促成國家統一的英雄。但也有人站在民族角度的立場,說他是背主求榮,投靠滿清的“大漢奸”,和吳三桂等人有的一拼。

施琅是福建晉江人,少年棄文學武,17歲就跟隨鄭芝龍。鄭芝龍投降清朝後,施琅成爲鄭成功的左膀右臂,幾乎所有的軍政事務鄭成功都會找他商議,其在鄭成功軍中的地位非常高。

不過施琅的得寵也受到了同僚的嫉妒,他們紛紛在鄭成功進獻讒言。再加上施琅個人也確實有點狂傲,於是鄭成功藉機奪取了他的兵權,把他晾在了一邊。

這時,施琅手下一個叫曾德的將領見施琅被冷落,於是逃到了鄭成功那裏尋求出頭之日。施琅得知大爲震怒,派人將曾德抓回。鄭成功沒有阻攔,只是讓施琅不要殺他。不過正在氣頭上的施琅還是不顧鄭成功的命令,殺掉了曾德。

這件事標誌着兩人的徹底決裂,鄭成功派人捉拿了施琅全家,但施琅卻在親信的幫助下出逃內地。鄭成功認爲施琅鐵心投靠清朝,於是殺了施琅全家。

事態發展到這裏施琅已經走投無路,他只能投靠清朝,並決意爲全家報仇,與鄭成功爲敵。1683年6月,施琅趁鄭氏集團內亂時率領清軍攻佔澎湖,擊斃鄭軍1.2萬餘人,基本摧毀了鄭氏集團的有生力量。

不過施琅並沒有趁勢進攻臺灣島,而是陳兵澎湖,招降鄭克塽。此時鄭氏集團內外交困,面對巨大的壓力,鄭克塽在兩個月後投降清朝。

施琅這種“先武力、後和平”的方式,爲統一臺灣提供了先例,現在臺灣著名的評論家邱毅先生就非常支持這種方式。

收復臺灣後,康熙在施琅的建議下在臺灣設立府縣,並屯兵駐守。而施琅則成爲臺灣的土皇帝,其家族貪得無厭,豪取巧奪。1696年施琅去世,贈太子少保。

施琅一共有8個兒子,因施琅的功績混的都不錯。

長子施世澤,過繼給亡兄爲後。三藩之亂時被鄭經俘虜,全家被鄭經所殺。

次子施世綸,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曾任漕運總督,是從一品的高官。

三子施世騮,有一定政績,但事蹟不詳。

四子施世驥,隨父施琅出征澎臺立有戰功。後授廣東廉州府知府。

五子施世騋,隨父施琅出征澎臺立有戰功,授內閣中書候補同知、奉政大夫。

六子施世驃,隨父施琅出征澎臺立有戰功,後擔任福建水師提督。

七子施世驊,在福建水師任職。

八子施世範,繼承了施琅靖海侯的爵位,但沒有被授予官職。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