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雨伞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也有 3500 多年的历史,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

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

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

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

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

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 19 批“遣唐使”,多 500 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国一位叫祖纳斯的商人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

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

按当时英国的宗教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

汉努威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

但是,雨伞的好处却人人可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盛行起来。

到 19 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

4000年前,一个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这启发人们发明了伞。

"头顶荷叶,这种现象有可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以至创造发明出伞,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成人头戴头笠之类的天真童稚,这与孩子们腰揣木头手枪,骑着一匹竹马没有多大分别。

即使退一步,头顶荷叶的启示当在情理之中,但"4000年前"云云,又从何说起呢?其实,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

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 "。

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

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

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迅雷不及掩耳"。

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

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

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

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

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用一时髦的话说,这是爱的结晶。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难免碰上日晒雨淋,于是在他出行的车上便制作了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

这种随车固定的"伞",在1989年发行的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

由于伞在社会学上的衍生意义,在中国古代,伞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这在《左传》"备物典册"《晋书舆服志》中有明确记载,而且等级森严。

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头上的乌纱,身上的朝服一样,也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

如汉代规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伞,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青伞,而宋代则天子用红黄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

因此古时皇帝或高官出巡时乘座的轿子或车子都张着伞盖,以示"庇荫百姓"。

因此这种伞又称 "凉伞"、"罗伞"、"万民伞",书面语又称"华盖"。

T151秦始皇陵铜车马,T131千里走单骑中的"华盖",都是用伞人身份的标志。

这种以伞入仪仗,气势最为恢宏、表现最为充分的可能要数台湾省发行的"明人出警入跸图"。

二个五连张还外加局部放大图。

仅入跸图第二枚,红、绿、黄、兰、白五顶"罗伞 ",异彩纷呈,在"出警图"第三、第五枚中,既有左、右对称暂时收拢,扛在肩上的,又有居中张开正在行进中的,沸沸扬扬,浩浩荡荡,可谓显赫。

正因为伞有象征荣华富贵的作用,所以东方民间婚礼迎娶中亦有打伞的习俗。

这在澳门、朝鲜发行的民间婚礼邮票中有着生动的描绘。

伞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赋予社会学或政治象征意义的首推文革中刘春华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在画上乌云蔽日,山雨欲来,毛泽东手执雨伞,踏着氤氲的山路走来。

该画自1968年7月1日随"两报一刊"发往全国,并印成彩色单张和搬上邮票,成为世界美术史上印数最多(累计9亿多张)流传最广的美术作品。

1995年10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以605万元人民币拍出该画原作,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伞,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生活用品,也不只是官府的仪仗装饰,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

台湾省1983年发行的《白蛇传》邮票,第一枚反映的就是"西湖借伞"的情景,正是这把伞,一借一还便衍生出许仙和白娘子之间的曲曲折折的爱情故事。

而直接以伞为中心道具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外邮票都多有反映。

我国特55《中国民间舞蹈》(第三组)中的"黎族三月三"描绘的便是一对黎族青年男女共撑一把伞,亲密无间爱意缠绵载歌载舞,生动反映了黎族三月三民族风情,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风俗扑面而来。

而越南在1962年、1972年发行的民间舞蹈的邮票中,分别都有一枚以"伞舞"为题的邮票;新加坡 1986年发行的民间舞蹈中亦有一枚"苏门达腊民间伞舞";这些以伞为中心道具的民间艺术,搬上各国名片,极富动感与美感。

由柳洪平创建。

伞之家族

现如今,伞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为遮风墚雨所用,它的家族可谓子孙繁衍,款式众多。

有置于案头、茶几上的灯罩伞,有直径达两米多的海滨浴场遮阳伞,有飞行员必备的降落伞,有折叠自如的自动伞,还有用于用于装饰的小小的彩色伞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伞的样式、功能的追求也在不断求新,因而一些多功能、新样式的伞也不断被发明出来。

如日本现在已出现了一种十分别致的伞,伞柄上装有收音机,伞一撑开,就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

另外,日本人还针对通常的伞不能避免鞋子被雨淋湿的情况,发明了一种鞋伞。

这种伞立于鞋尖,下雨进撑开就可以防止鞋子和脚被雨淋湿,但在伞不撑开时,它在鞋子的头部却是一种装饰。

国外还有一种带香味的伞,伞一撑开,芬芳浓郁,可以想象得到,在雨中打着这种伞,心情是何等舒畅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

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

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 这个词。

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

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

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

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

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

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