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來自宋朝人的靈魂拷問:今天你戴花了嗎?

引言
花,在人們的印象中一般是女性的代名詞,代表著女性一些柔弱的特徵,用來形容女性作為恰當,例如人比花嬌、花枝招展等。但倘若用花來形容男性,試想一下在大街上,一名男子形容另一名男子笑靨如花,這情形簡直無法想像。
戴花或者稱之為簪花更合適,這似乎是女性的專屬權利,似乎也與女性更加般配,但漢子簪花的畫面就不能用美好來形容了。不過在歷史上的宋朝,男子簪花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並不會令人感到奇怪。每逢重大節日人們都會選擇戴上花,用來表示慶祝之意。
一、簪花並非起源宋朝,只是在宋朝發揚光大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裡面有各位好漢簪花的描述,這樣的描述並非空穴來風。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這是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時寫的一首詩,由此可以看出簪花在北宋時期的流行程度可見一斑。但是要是說簪花起源於北宋,未免有失偏駁,宋朝只是將簪花這一傳統發揚光大,唐朝才是簪花的初始發展期。
唐朝進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簪花的歷史起源悠久,但在唐朝簪花才成為一種正式的禮節,用現在的話來說簪花上的了檯面是唐朝的事。它朝金榜提名,頭簪一枝花是游遍長安或許是唐朝每個學子的願望。
崇尚勇武的李唐為何簪花是一種榮耀呢?這就不得不提到科舉制,科舉制是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由於參加人數眾多,想要進士及第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但總歸是有人能夠高中的,高中的學子不免會進行慶祝一番,於是乎「曲江會」這個慶祝集會就誕生了。在「曲江會」開始之前,高中進士的人當中會選出兩人去長安各處花園採花,待收集好之後以供進士簪花之用。
加之,「曲江會」當天會有很多人去觀看,所以能夠簪花自然是一件榮耀的事。不過這畢竟是屬於進士的獨特榮耀,可見簪花在唐朝並沒有普及起來。
宋朝:簪花蔚然成風,人人簪花要是說唐朝人簪花是小概率事件,那麼宋朝人簪花大概是一抓一大把,閉著眼也能碰到簪花的人。簪花在宋朝發展成為一種宮廷禮儀,宋朝的君主在遇到重大節日時,必然簪花以示慶賀,隨行的官員以及護衛等也需簪花相慶。
這裡的簪花就不再簡單是一種個人進士及第的榮耀了,而是君主賜予的一種榮耀,帶有一層濃厚的政治色彩。在統治者的這種宣傳下,能夠簪花成為一種高貴的象徵,人人爭相效仿。
春色何須羯鼓催,君主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楊萬里《德壽宮慶壽口號》
楊萬里這首詩描繪出節日熱鬧非凡,人人簪花以示相慶的情景。不過簪花也有自己的「規矩」,並非任何是任何人想戴什麼花就能戴的,關於不同階層的人簪什麼花都是有嚴格限制的。對於眾多的大宋平民來說,只有在成親的時候才會選擇簪花。
總之,簪花在宋朝多是由統治者興起的,從統治者往下逐層進行效仿,才形成大宋男人簪花的壯觀。
二、簪花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有著深深的考量
簪花,在現代人看來只是裝飾的一種方式,不過在古代的宋朝人卻有著另一番考慮,有著統治者的意志,也有著文人的志向,更有著普通民眾的美好祝願。
重文抑武,簪的花是以文治國宋朝的江山是在兵變中得來的,有了這層教訓,宋朝的諸位皇帝對於武將有著天然的不信任,杯酒釋兵權的典故自不必多言。他們深知武將大權在握,會對自己的統治產生多大的威脅,於是想盡辦法削減武將的權力。如此看來簪花似乎與統治者重文抑武的政策沒有任何關聯。
其實不然,簪花是在文化上對於被統治人民的一種滲透,長此以往下去會磨滅人們心中的尚武之風,這樣宋王朝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豈不比杯酒釋兵權更加高妙。
試想一下在簪花的氛圍下成長的武將還會有謀反之心嗎?簪花背後所顯示的享受之意,恐怕將武將的鬥志磨滅的乾乾靜靜了,又何談對趙宋王朝產生威脅。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宋朝官員貪污腐敗如此嚴重,因為在朝廷上下都充斥著享受之風。
花,對於文人而言是志向的一種表達宋朝的文人注重自身修養,經常格物致知,也就是面對萬物思考人生。花開花落,瞬息之間,宋朝的文人常會由此想到自己的命運。花乃高雅之物,宋朝文人以此自喻來表達自己的理想也就不難理解。
文人在生活中難免產生諸多感慨,在這種情況下也成為一種很好的寄託。除此之外,花也成為文人吟詩作賦的一個對象,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關於花的詩詞作品。
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很高,既然文人喜歡花,統治者也會尊重文人群體的意見。所以文人簪花表達自己志向是統治階層默許的,並且藉助於文人群體的社會地位,簪花這一潮流得以迅速蔓延開來。
花,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是一種美好的祝願民眾在重大節日簪花進行慶祝,起初是被禁止的,但是統治者在考慮良久之後覺得並不會影響其統治,所以允許民眾簪花。
對於普通人來說,生活安定美滿便是最大的希望了。這點與宋朝君主期望的天下太平是吻合的,此外作為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需要給民眾一些生活的希望,而簪花正好承載著民眾對生活的美好希望。
民眾簪花沒有統治者和文人群體諸多的考慮,只是為了表達對重大節日的慶祝。從這個角度來看,民眾簪花帶有一種樸實的韻味,或許這才是簪花的真正目的所在。
三、花開花落,不是花的一生,而是帝國的一生
宋朝簪花風氣形成的背後有諸多不好的因素存在,人人只知享受,由花開花落感慨自己的一生,卻不知帝國的毀滅亦在瞬息之間。人人簪花進行攀比,奢靡之風盛行,嚴重損耗民力,為後來農民起義的爆發埋下隱患。
武備廢弛,亡國就在眼前將簪花作為宋朝武備廢弛的原因有點言過其實,但是不能就簪花而言簪花,簪花的背後是帝國統治者群體以及士大夫階層對虛幻盛世的沉湎,不懂居安思危之意。
談及簪花自然離不開宋徽宗這位皇帝,這位皇帝藝術方面造詣頗高,但是政治方面卻鮮有建樹,甚至北宋的滅亡與他都有直接的關係。殊不知簪花也是這位皇帝愛好之一,「御裹小帽,簪花,乘馬」是他的生活常態,可見其對簪花的熱衷程度。
但是作為一個帝王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甚至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簪花細則,卻沒有時間去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這點是不可原諒的。
武將在宋代本來就不受重視,再加之宋朝享受之風盛行,武將也陷入這種盛世虛幻之中,對軍事素養不重視。就這樣在多種隱患的侵蝕下,大宋的亡國之路也就不遠了。
奢靡之風盛行,不知愛惜民力簪花用的多是鮮花,而鮮花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宋徽宗運了一堆石頭放在宮中,那麼運一些鮮花放在宮中也不是令人意外的事。但是運送鮮花耗費的是國庫的收入,而國庫的收入來自民眾,運用民脂民膏來滿足這種荒唐的需求。
在國庫的收入不足時,他們又會大肆搜刮民財,許多百姓日夜不停地勞作,都不足以滿足他們這種奢侈的消費。在這種情況下民怨會越積越重,之後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也在一步步將宋王朝推向不可挽救的深淵。
倘若統治者懂得憐惜民力一點,北宋的江山也不會這麼快的走到盡頭。但歷史就是歷史,不容改變,每個王朝的滅亡自有其道理。
結語
簪花一開始只是單純的裝飾作用,但是在宋朝統治者的發展下逐漸成為奢侈的一個代名詞,在簪花的背後透露的是整個王朝逐漸走向腐朽。但簪花本身並沒有任何壞處,男人女人都可以簪花,簪花本就是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祝願。
宋朝的士大夫階層以簪花為榮,卻逐漸脫離簪花的本質,簪花成為一種炫耀攀比的行為,為此不惜損耗大批錢財。對此,宋朝君王是支持的,既滿足了所謂的高雅追求,又不會產生犯上作亂的威脅,因為整個階層都處在享受之中,殊不知亡國已在眼前。
參考文獻:
《宋史·輿服志》
《東京夢華錄》
《夢溪筆談·補筆談》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