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临海长城历史是什么样的

临海古城墙,总长6000多米,至今已有1500多年。

有“江南八达岭”之称。

临海城墙,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据《辞海》载: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至元兴元年(402年),郡守辛景所筑。

第二阶段:《台州府志,建置》载:唐初,向东南平原扩建大城,系“唐尉迟敬德所造”。

第三阶段:庆历五年(1045年),知州彭思永重修城墙。

第四阶段: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知州赵汝愚整修城墙,增开兴善、镇宁、丰泰、括苍四个城门,并修崇和、靖越、朝天三个旧城门,增筑月城(瓮城),形成了月城外抱大城。

城门顶与城门楼底层之间开空洞,上装活动暗板,战时掀开暗板投掷巨石打击进攻城门之敌,并能快速堵住城门。

这种特别的结构,在全国属罕见。

至此,临海城墙的范围和城墙的建筑结构风格形式定型于宋朝。

第五阶段;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戚继光与谭纶一起带领将士大修城墙 1997年,临海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旅游事业开发,先后投资近4000万元,由临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进行修筑复原。

他们发现除清顺治十五年(1568年)代理知府胡文烨对部分墙体"增高三尺,垛口并三为一”外,其余都是唐、宋、明留下的遗存建筑。

在南边城墙兴善门考古调查时,发现城墙断面显示:唐、宋、明、清四个朝代的文化层十分明确清楚;唐代为泥夯土墙,高3米;宋代在唐代夯土墙上加高1米,在里外边各加砌一砖半厚的包砖;在江边段城外前砌1米高的石砌护墙;明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加高2米,里外各加砌一砖半厚的包砖,并且在结合部用条石平放拉结;清代在明代的呈外略作修补加高。

西南段的城墙均在7米高左右,宽4.4米左右:而在龙顾山段逶迤的城墙,高度一般在3到5米,宽度在3到4米不等的不同级别。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