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心若菩提》:没有富人思维,再努力都是穷人

作者:瑾山月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习得智者思维,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2019年,一部由奥巴马夫妇投资出品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在全球上映。

该片以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背景,讲述了一家中国企业接手倒闭的美国工厂,并聘用上千名蓝领工人的商业故事。

影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将全球目光引向了这家中国企业以及它背后的主人——曹德旺。

曹德旺是谁?

他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的掌门人,首位荣获“安永企业家大奖”的华人;

他是举世瞩目的慈善家,累计捐款高达百亿,被称为“中国首善”;

他还是一名民族主义者,始终坚持:“我是中国人,我事业的重心一定在中国。”

那曹德旺又是什么来头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家境贫寒,早早辍学,放过牛、卖过烟、倒腾过山货、去工地干过苦力……

人生之初,他手中的筹码并不多,但却最终打赢了命运这场翻身仗。

人们惊讶于他的成就,但更好奇于他的逆袭。

为了给世人解惑,曹德旺在68岁这年,写了本自传——《心若菩提》。

看完这本书,你终会明白:

决定一个人贫富的,与其说是命运,不如说是他的思维方式。

心若菩提,会思考有智慧的人,运气一定不会差。


01

拐弯思维

在书里,曹德旺从他的童年讲起。

小时候,他外号小印度,皮肤黝黑,个头矮小,直到9岁才上小学。

当时家里八口人,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只能带着六个孩子守着几亩薄田度日。

曹德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结果一上课就打瞌睡,时常惹得老师跳脚。

五年后,14岁的曹德旺被学校劝退,彻底成了无业游民。

但他脑子活,拒绝随波逐流,而是央求父亲带他卖烟丝。

经过几年历练,小小年纪的曹德旺有了一套自己的生意经:想赚钱,得灵活。

和村民一起种白木耳时,大家都在层层压价中哀叹“谷贱伤农”,而曹德旺却打听到省外的收购价是福建老家的两倍。

于是他干脆不种了,拿出所有积蓄低价收购本地木耳,驼到江西去卖。

一趟下来,收入两三千,那可是在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工人月薪才四五十的时候。

没背景没学历的曹德旺,就这样靠卖木耳,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听过这么一句话:

水想直至大海,需要巧妙地避开所有障碍,不断拐弯才行。

人生似河,弯弯绕绕,谁都会有流至困境,无路可走的时候。

但别气馁,你看曹德旺,辍学后他没有听天由命,而是另辟蹊径去经商;做买卖时,他没有固守陈规,而是绞尽脑汁找出路。

曲成万物而不遗,路不通就拐弯,人生自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02

利他思维

曹德旺的木耳生意越做越大,却不想因为误会,几百斤木耳被政府没收。这下钱没得赚,还欠了一屁股债。

他正愁去哪赚钱,却忽然又被 “抓到”工地干活,因为他忙着做买卖,欠了大队十个工。

然而,祸不单行的是,刚去工地的第三天,工地就突发大火,烧了个干净。

两百号人一下子无处安生,吵闹着向负责人要赔偿,而曹德旺对灰头土脸的领导说:

“营长,我会修车,是否让我帮您。”

营长点点头,立刻为曹德旺搭起了修车棚,只要板车能修好,工地就能开工。

接下来的28天,曹德旺吃住全在车棚,当工地正常运转后,领导却把曹德旺忘了个干净。

直到快过年了,大伙才发现在车棚里形似野人的曹德旺。

领导满心愧疚,不仅给了他三倍赔偿金,还亲自出面帮他要回了被扣的木耳。

在书里,曹德旺不无感慨地说:帮他们是我的初衷,没想到受益最大的却是自己。

这就像稻盛和夫说的:“以利他心度人生,能增强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最终回报会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人活于世,若是凡事计较,步步算计,看似好处占尽,实则透支了福报。

倒不如助人于危困,与这个世界形成良性互动。

不管是赚钱还是做人,都逃不过因果相报的运行法则。

03

专注思维

工地的工程结束后,曹德旺被推荐到山兜农场做销售员。

当他积累起人脉和经验后,决定回到老家,办一家生产玻璃的乡镇企业。

当时的他不知道,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他从水表玻璃做起,后又一头扎进汽车玻璃领域。

创业初期,他忙得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当企业开始盈利时,又有人使绊子告他贪污;而走出国门后,又因为水土不服,连年亏损。

国人骂他“奸商”;而在国外,还被美国起诉倾销。

那是2001年,很多企业因为美国起诉倾销被迫放弃海外市场,但曹德旺决定,把美国商务部告上了法庭。

这场官司打了3年,最终天平向曹德旺倾斜,他和福耀公司赢了。

在《开讲啦》现场,有人问曹德旺:为什么没有把事业版图扩展到其他领域?

曹德旺笑笑说:“全国人民都知道我最笨,做了几十年,只做一片玻璃。”

其实,他曾涉足装修、地产、加油站、高科技领域,但都是浅尝辄止。他不停地告诫自己“人精力有限,必须有自己的定位。”

他不是不知道多元化经营,而是比起扩张,他更笃定地坚持,做事要专注。他就是认死理,不管困难多大,都要把玻璃厂办好。

在《心若菩提》里,曹德旺举了个例子:

他说太阳的光很热,一分散却没什么威力,可你要是拿放大镜聚光,太阳光能立刻把衣服烧出个窟窿。

太阳如此,做人也是。

一个人必须具备“专注思维”,才能凝聚起自身的全部能量,把事情做到极致。

择一事,终一生。

专注且笃定地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

04

底线思维

看这本书时,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发生在2000年。

那一年,曹德旺听闻有个叫白丁贵的员工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他不惜一切代价救治,前前后后花了20万。

起初,白丁贵的老父亲见着曹德旺就跪拜,一声声“活菩萨”的叫着;可白丁贵死后,他却翻脸不认人。非但不感激,还带着一帮子亲戚上门闹。他说人是在福耀死的,曹德旺应该赔偿。

他提出了一个条件:让小儿子接白丁贵的班,成为福耀的正式员工。

曹德旺一听,拍案而起,厉声斥责,他说:“立刻带着你的人走,否则我就报警。”

老爷子一看傻眼了,他本以为曹德旺是有求必应的菩萨,谁曾想也有这般金刚怒目的手段。

最后,这家人哭哭啼啼地离开了福耀,什么赔偿都没拿到。

第二件事,发生在7后。

这一年,又有一位员工被查出患了白血病。

按理说,有前车之鉴,曹德旺应该不会再那么傻,可这一次,他仍是不遗余力地出钱救人。

他花了近80万,才救回了这位员工。

有人疑惑了:“曹德旺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原则?”

他说:“做人做事都必须守住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慈悲为怀,不能见死不救这是“有所为”,而不受道德绑架,拒绝非分要求则是“有所不为”。

底线,是做人之根基,处世之核心。

具备“底线思维”,方能不受外界所扰,坚守初心不忘。


05

大局思维

在书里,曹德旺还讲了个挺有趣的事儿。

1987年,因为工作需要他带队去芬兰考察。

当时,公费出国可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不少人会省下食宿的费用,为家人带回一个电器。

怎么省呢?无非是厚着脸皮蹭华侨的饭,或是憋在酒店里吃泡面。

但这次,曹德旺却坚决不允许员工这么干。

他要求费用集中管理,出国后,该吃吃该喝喝,甚至还大方地请当地华侨吃饭。

有人觉得亏,但曹德旺说:“我们出去,代表的是中国,别给祖国丢脸!”

在《心若菩提》的后记中,曹德旺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始终坚信三个信念——国家会因为有您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您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您而富足。”

这不是道貌岸然地喊口号,而是曹德旺几十年来的行为准则。

他一路赚钱,一路捐款。

从最初为乡镇小学捐桌椅,赞助老乡办运动会,到后来成立35亿的河仁慈善基金会,成为“中国首善”,曹德旺走的每一步,都体现着一位成功企业家的格局。

有格局的人,看问题更长远,做事情更全面。

比如,一个企业。

员工想的是按时发工资;主管想的是,提升部门业绩;老板想的是盈利多少;而成功企业家,想的则是走出企业本身,去关注更有价值的事。

所以,真正的大格局,是一种思维。

在一次慈善晚会上,不少企业家听曹德旺讲述往事。

他们越听越着迷,纷纷建议曹德旺出本自传,而曹德旺也的确动了写书的念头。

不久后,他请来了几位作家朋友,本想以他口述,别人代笔的方式出书。

谁曾想,旁人怎么写他都不满意,于是就干脆自己写起来。

写《心若菩提》的时候,曹德旺才骤然发现,那些深埋岁月的往事,竟是如此清晰可见。

他心里有一条路,一头通往贫穷的童年,一头伸向广阔的未来,而这其间的路途,正是他求索的部分。

我们读这本书,亦是读一位成功者的一生。

愿我们从《心若菩提》中,参悟到为人处世的智慧,习得智者思维,走好自己的路。

与朋友们共勉。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